香港七欖盛事萬人空巷 了解欖球運動背後常見傷患

欖球
運動過程中經常需要擒抱和推開對手,容易引發大小傷患。(kneepain.com.hk)

近日,首度移師啟德體育園主場館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完美落幕,冠軍分別由兩支熱門球隊,阿根廷男子組和新西蘭女子組奪得。本次盛事的入場人數逾11萬人,除了吸引大量本地市民參與,更接待超過3萬名國際遊客,氣氛相當熱烈,欖球的魅力絕對不容小覷!

欖球的起源誕生於1823年英國學校「Rugby School」,因形似橄欖而得名,至今已有超過200年歷史。七人欖球運動緊張刺激,但在運動過程中經常需要擒抱和推開對手,有較多身體碰撞,因此容易引致各部位的傷患。

香港七欖盛事萬人空巷 了解運動背後常見傷患(快速導覽)

欖球運動規則

欖球強調團隊合作和身體對抗,目標是將球帶到對方達陣區得分。一般分為十五人制和七人制兩種。十五人制比賽時間長,強調團隊合作和戰術運用,七人制比賽時間較短,考驗球員的速度和爆發力。

得分方式包括達陣(5分)、達陣後的射門(2分)、罰踢(3分)和落踢(3分)。比賽時,球只能向後或平行傳球,球員可以持球跑動,但會被對方擒抱。當球員被擒抱倒地或被抓住但未倒地時,會形成衝撞或爭球,由雙方球員爭奪球權。

常見傷患類別及應對

  1. 腦震蕩
    欖球運動頻繁的碰撞和跌倒,尤其容易增加腦震蕩的風險。當比賽過程中有運動員頭部受創,醫生會即時評估傷口嚴重程度及確認有否腦震盪。另外,亦會檢查有否傷及頸椎,因脊柱神經由頭顱骨底部延伸至四肢,一旦受傷可引致嚴重後果。若發現傷者頭骨異常凹陷或嚴重頭皮血腫,需進行腦部影像檢查。根據中國香港欖球總會政策,被判斷為腦震盪的球員至少停賽休息兩星期,直至症狀消除及通過醫學檢查後,才能按照指引漸進式重返比賽(GRTP)。
  • 肩關節脫臼
    當欖球球員前臂被對手擒抱撞擊或不當攔截時,肩關節承受巨大外力,容易導致骨頭錯位。患者會感覺整個肱骨向前移動,引發劇烈疼痛、上臂明顯下垂、關節活動受限。需立即就醫評估並實施復位治療,檢查骨骼或神經線有否受損。有研究發現,曾脫臼的年輕患者有較大機會再次脫臼,若慣性脫臼需考慮手術治療。前女子七人欖球代表隊前鋒華蓮絲(Lindsay Varty)曾表示在6、7年間「甩骹」達8次,左肩關節完全移位,連打個噴嚏也會甩骹。
腿部肌腱拉傷是欖球運動中最常見的傷害之一。(kneepain.com.hk)
  • 膝關節韌帶撕裂
    與籃球、足球等球類運動相似,欖球運動涉及高衝擊性質的動作,例如突然改變方向、碰撞或抱截動作,同樣有機會造成膝關節韌帶損傷或撕裂,例如前十字韌帶(ACL)或內側副韌帶損傷(MCL)。香港男子七人欖球代表隊傳接鋒李卡度(Cado),作為隊內最年長的成員,近期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亦提及,身體傷患令他的職業生涯受到考驗,尤其是近年開始逐漸浮現右膝前十字韌帶與半月板手術的後遺症。
  • 腿筋拉傷
    曾有研究指出,腿部肌腱拉傷是欖球運動中最常見的傷害之一,佔所有運動傷害的15%。常見成因包括比賽姿勢、肌肉疲勞、過往運動創傷、力量不平衡或柔韌度不足等。統計指 2019 年舉行的橄欖球世界盃上,腿筋受傷是繼腦震盪之後第二常見的比賽傷病。
  • 腳踝關節扭傷
    在快速變向、跳躍或與其他球員碰撞時,腳踝關節扭傷亦時有發生。患者可能出現關節腫脹和瘀血,感覺疼痛、僵硬等。急性期處理主要遵循R.I.C.E原則,即休息(Rest)、冰敷(Ice)、加壓包紥(Compression)及提高患肢(Elevation),其後可以透過物理治療恢復關節的穩定性和靈活度。

預防欖球運動受傷的五個建議

要減少欖球運動時受傷的機會,建議遵循以下5個小建議:

  1. 充分熱身與拉筋:在比賽或訓練前進行動態熱身,例如慢跑、高膝抬腿和側向深蹲,並結合針對主要肌肉群的伸展運動,有助提高靈活性並減少肌肉拉傷的風險。
  2. 正確的技術與姿勢:練習正確的擒抱技巧,確保頭部和頸部不直接承受衝擊。
  3. 穿戴適當的保護裝備:佩戴牙膠、頭盔等護具,以保護頭部、牙齒和關節,並選擇具有良好支撐力的球鞋。
  4. 力量與穩定性訓練:加強腿部、核心和上肢的力量訓練,例如深蹲、弓步和硬舉,並進行平衡訓練以提高身體穩定性。
  5. 保持水分與營養:在運動前後補充足夠的水分,並保持均衡飲食,有助減少疲勞相關的傷害。

延伸閱讀︰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