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防行山加劇膝關節退化

本身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的人士,行山更有機會加劇病情惡化。

行山活動有益身心,但小心適得其反。50多歲的 Linda發現行山後雙膝隱隱作痛,出現灼熱和刺痛的感覺,上落樓梯更感無力。原來她行山前熱身不足,加上長時間攀山涉水過度勞損膝蓋而成。

本身患有退化性膝關節炎(Knee Osteoarthritis)的人士,行山更有機會加劇病情惡化。雖然此症狀主要出現在銀髮族身上,尤以年長婦女為多,不過現在卻有年輕化跡象,有不少 30 歲以下患者因膝蓋疼痛求診,這或與長期勞損、姿勢不良或膝關節曾受創傷有關。因此有膝關節退化問題的人士行山時宜量力而為,或選擇對膝關節衝擊較少的運動,如游泳、散步。

為什麼出現退化性膝關節炎?

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蘇勇柏醫生解釋,因隨著年齡增長並長期受力下,出現關節液分泌減少,軟骨退化磨損和變薄的情況,最後引致關節變形、失去彈性,甚至形成骨刺,以致患者感到關節僵硬和疼痛。

別以為只有年長人士才出現膝關節問題,年輕一輩的山友亦因為運動裝備不當、穿著不合適的鞋履、過度的運動訓練或錯誤使用相關設備,出現髕股關節疼痛綜合症(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),俗稱跑步膝(Runner’s Knee)的症狀。

透明質酸注射於膝關節內,有止痛、消炎的作用。

若果膝蓋痛情況輕微,冰敷或能紓緩問題,但隨著疼痛頻率增加,敷冰亦無效,便有需要考慮求醫。近年開始流行採用嶄新的治療方法,常見療法包括有透明質酸注射,目的是恢復關節應有的透明質酸濃度,用作潤滑膝關節及減緩疼痛,通常需要一個月注射一次。

另有注射 PRP療法,即「富血小板血漿治療法」(Platelet-Rich Plasma,PRP),此做法是「直接」將生長因子打在患處,所謂的PRP 是從自己的血液中萃取血小板,經過純化過程後再注入膝關節,幫助肌肉、肌腱、韌帶及軟骨損傷的修復。

除了以上兩種注射療法,治療膝關節退化還有 Sanakin 細胞因子治療法(Cytokine-Rich Plasma, CRP)也是有效的治療方法。此技術只需從血液中抽出高濃度血清,以取得抗炎及再生因子,並於炎症關節位置進行注射,促使自癒細胞增生,利用人體自身的治癒能力消除炎症。

若果病情嚴重,醫生則會先評估病人的年齡、退化程度、身體健康狀況等因素,如病人的情況適合進行手術,醫生會建議更換人工關節。

提提你:掌握行山落樓梯技巧免傷膝

所謂「上山容易落山難」,落山時膝頭承受的壓力比上山多,加上山徑梯級有別一般平坦的樓梯級,比較凹凸不平,避免落梯級加重膝蓋壓力,建議側身落梯級,運用大腿內、外側肌肉, 減低膝蓋受傷機會。


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如有任何疑問,請向專業醫護人員查詢。
醫專薈熱線:(852) 9699 1330
電郵:info@medicinone.com

延伸閱讀︰
年輕跑者天敵—跑步膝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