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我們日常生活每個動作、姿勢,都需要肌肉(骨骼肌Skeletal muscle)支撐;而肌肉還有維持體溫、儲存營養、穩定關節等功能。骨骼肌約佔人體重的四成,和儲存了整體蛋白質的50-75%。
若果身體的肌肉太少會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引致殘障,醫學上稱之為肌少症(Sarcopenia),屬於老年綜合症。在香港,有9%長者(65歲或以上)患有肌少症,估計有近15萬人;年齡越大,患肌少症的比率就越高。
為甚麼會患上肌少症?
肌肉質量和功能隨年齡降低,是人體衰老的必然過程,而肌肉量一般會在20至30歲之間到達高峰,並於中年時期逐漸下降,而老年時期下降速度更加顯著。不過,亦有其他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肌肉減少,例如內分泌失調、腦神經疾病,營養不良、過少活動、腫瘤,以至不良的生活習慣或模式等。
病徵及相關風險
肌少症會導致行動緩慢及吃力、寒背、容易跌倒,患者有較高骨折風險,並會增加冠心病、中風、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風險,因而降低長者的生活質素,令他們不能照顧自己,甚至有機會引致死亡。

自我診斷方法:SARC-F問卷
肌少症問題複雜,而量度人體肌肉的質和量又存有技術困難,所以肌少症在基層醫療中容易被忽視。
2010年,歐洲老年肌少症工作小組(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 )簡稱”EWGSOP”出版有關肌少症的定義後被廣泛採用;到2018年,EWGSOP提出了更新,建議可以SARC-F問卷作為第一步的篩查工具。
SARC-F問卷包含5條問題:
(分數:0=沒有困難;1=有點困難;2=很困難/需要輔助/無法完成)
- 提起並拿著10磅的重物,會感到困難嗎?
- 在房間走動時,會感到困難嗎?
- 從椅子站起來時,會感到困難嗎?
- 爬10階樓梯,會感到困難嗎?
(分數:0=沒有;1=1-3次;2=4次以上)
- 過去一年,跌倒幾次?
若分數等於或多於4分,便要考慮進一步檢查,測試步速、手握力等。
如何預防肌少症?
雖然現時沒有針對性的藥物治療肌少症,而我們亦無法避免在衰老過程中流失肌肉,但我們卻能夠改善引致肌少症的其他因素,從而緩減肌肉流失,防止肌少症出現,甚至達到治療效果。
首先,吸煙和過量飲酒都會減少肌肉蛋白質合成,而吸煙同時會加劇肌肉蛋白質分解,是必須戒掉的壞習慣。

其次,要改善和增加肌肉質量,便必須攝取足夠的蛋白質。以體重60公斤的長者為例,建議每天需攝取約60至72克蛋白質,包括魚、蛋、肉類、豆製品及乳製品等。不少長者因為牙齒不好而很少吃肉,可選擇魚、蒸蛋、豆漿、豆腐及牛奶等軟質食物,或將食物煮至軟身並切成小塊進食。另外,補充維他命D也很重要,可適當地曬太陽合成維他命D ,亦可多吃維他命 D豐富的食物,如三文魚、馬鮫魚和蛋黃等,均有助强化骨骼與肌肉。
成年人需要每星期做150分鐘帶氧運動,而長者無需劇烈運動,可按個人能力調整運動强度,輕鬆的太極、步行等都是好選擇。另外,建議長者每星期最少兩日做一些低强度的抗阻力訓練,例如抬舉輕量的啞鈴、深蹲等等强化肌肉力量。已患有肌少症、體弱或長期病患者,應諮詢專業醫療人士制定運動方案。
延伸閲讀:
- Like
- Digg
- Del
- Tumblr
- VKontakte
- Flattr
- Buffer
- Love This
- Odnoklassniki
- Meneame
- Blogger
- Amazon
- Yahoo Mail
- Gmail
- AOL
- Newsvine
- HackerNews
- Evernote
- MySpace
- Mail.ru
- Viadeo
- Line
- Comments
- Yummly
- SMS
- Viber
- Telegram
- Subscribe
- Skype
- Facebook Messenger
- Kakao
- LiveJournal
- Yammer
- Edgar
- Fintel
- Mix
- Instapaper
- Copy Lin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