痛風症痛到入心?

患上痛風症的男士較女士為多。

原來,據統計本港痛風症患者超過 50 萬人,常見於中年至年老長者,而男性患此症的風險則較女性為高。由於痛風可引發關節痛,而且有時候病發前毫無先兆,因此經常令患者感到坐立不安,病情嚴重的有時候會痛得連早上起來下牀也有困難,苦不堪言。

甚麼是痛風症?

痛風症(Gout)其實是一種常見的關節炎疾病。主因是由於人體血液中的尿酸水平過高,尿酸鹽結晶體沉積在關節和身體其他部位內,誘發關節發炎,繼而引起關節疼痛、發紅、發熱和腫脹等症狀,嚴重的更可以導致關節變形,痛風性腎病等併發症。

有些食物中的「普林」(Purine,又稱嘌呤,是一種有機化合物,無色結晶)含量 較高,「普林」在人體內經過新陳代謝分解後,便會變成尿酸,再經由腎臟從小便排出,一般來說是沒問題的。然而,尿酸的新陳代謝可以受到遺傳因素和腎臟排泄功能的影響。當新陳代謝失調,體內的尿酸製造過多或排出過少時,便會出現高尿酸血症,增加患上痛風症的機會。

溫馨提示:喜歡喝酒和經常「大魚大肉」的男士,患上痛風症的機會較一般人高,特別是年過 40 歲,更加要注意飲食,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,減低「中招」機會。

痛風症的風險因素:

  • 40 歲或以上
  • 男性患者較多,發病年齡一般早於女性
  • 嗜酒
  • 進食高「普林」食物例如動物內臟、貝殼類海產等
  • 飲用高糖飲料,例如汽水或果汁
  • 服用利尿藥
  • 患有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腎病、血科疾病、癌症、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等
  • 直系親屬患有痛風症
經常飲酒及進食貝殼類海產,會增加患上痛風症的機會。

症狀

尿酸鹽結晶體可沉積在:

  • 關節 — 急性關節炎
  • 軟組織 — 痛風石,腱鞘炎
  • 泌尿道 — 尿酸鹽結石、腎功能受損

急性關節炎

大部分只會影響單一關節,最常見為大拇趾,其次是其他腳趾,腳踝和膝關節。

  • 患處會突然泛紅、腫脹、發熱及劇痛,表面皮膚因泛紅而有光澤,或脫皮
  • 病發通常在清晨時分
  • 觸摸關節時疼痛
  • 症狀在服用藥物後得到緩解
  • 即使沒有接受治療, 症狀也會在 3-10 天內自行減退
  • 多個關節發作的情況較常發生在男性長者病人身上,亦有可能會影響手指關節

慢性關節病 / 痛風石

若血液中的尿酸水平持續過高,尿酸鹽結晶體可能會沉積在其他關節裡,例如膝頭、足踝、手指等,演變成多個關節發炎,並且經常復發,成為慢性痛風。若病情嚴重,甚至會導致關節變形,並在腎臟或軟組織(例如外耳,跟腱)內形成尿酸石,令腎功能受損和影響關節活動能力。

診斷:

痛風症一般能在臨床診症中被診斷出來,醫生會於病人急性痛風發作痊癒後,才安排抽血檢查尿酸水平(一般來說血清尿酸正常值為<0.42 mmol/L)。若痛風性關節炎頻密發作及血尿酸水平過高,長遠而言,便有需要服用降尿酸藥以預防痛風發作和減低併發症出現的機會。

治療及預防:

雖然痛風症不能完全根治,但飲食控制加上適當的藥物治療是可以預防痛風症復發的。

飲食控制

  1. 儘量避免或減少進食以下食物:
    • 酒類
    • 動物的內臟,如腦、肝、腰、心臟、胰(豬橫脷)等。
    • 海產類如沙甸魚、魚卵;貝殼類如帶子、青口等。
    • 過量的肉類、家禽類和魚類。
    • 過量的乾豆類、冬菇、椰菜花、菠菜及鮮露筍等蔬菜。
  2. 多飲開水,每天最少兩公升,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過量的尿酸
  3. 避免暴飲暴食,保持體重及腰圍適中

急性痛風症藥物

此類藥物能迅速消炎止痛、消除紅腫,使關節活動回復正常,例如:

  •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(NSAID)
  • 秋水仙鹼(Colchicine)
  • 類固醇

慢性痛風症藥物

  • 需長期服用以減少痛風復發的機會
  • 降低尿酸濃度(治療目標為<0.36 mmol/L)
  • 減少尿酸石的形成
  • 長期服藥可溶解尿酸石
  • 建議在急性痛風發作痊癒後才開始服用,及在使用藥物後的首四個星期裡, 配合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(NSAID)或秋水仙鹼(Colchicine),以減低服藥初期誘發的痛風發作。

慢性痛風症藥物包括:

  1. 尿酸合成抑制劑,例如:
    • 別嘌醇(Allopurinol)
    • 非布索坦(Febuxostat)
  2. 促進尿酸排泄藥物:
    • 丙磺舒(Probenecid)
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