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背痛、腳痹如何處理?了解坐骨神經痛病因、診斷及治療

坐骨神經痛是由於腰椎與骶椎的神經線受到結構性壓迫,導致疼痛沿神經線放射至下肢。(Kneepain.com.hk)

坐骨神經痛並非一種疾病,而是一種症狀,描述的是沿着坐骨神經出現的疼痛,由腰臀部延伸至大腿和小腿後方。這種疼痛常被誤解,許多人將下肢疼痛都歸咎於坐骨神經痛,但其實際成因複雜,需要仔細診斷才能分辨真正的坐骨神經痛,從而對症下藥。

如何分辨真假坐骨神經痛?

許多人發現腰臀部放射至下肢的疼痛,便認為自己患上坐骨神經痛。然而,這些症狀很可能只是由軟組織發炎或痛症引起。肌肉組織相互牽連,例如腰部肌肉延伸至臀部,臀部肌肉再延伸至下肢。因此,當某處肌肉發炎,疼痛感便可能順著肌肉延伸,造成類似坐骨神經痛的症狀。

假性坐骨神經痛的患者通常在活動發炎部位時感到輕微痛楚,疼痛位置不固定,而且活動可能反而舒緩疼痛。疼痛也鮮少延伸至膝關節以下,通常只集中在大腿後方或側邊。由於不涉及神經線受壓,因此不會出現腳部麻木或失去感覺等症狀。

至於真正的坐骨神經,是由於腰椎與骶椎的神經線受到結構性壓迫,例如椎間盤突出或骨刺,導致疼痛沿神經線放射至下肢。最常退化的部位是腰椎最後兩節(L5 和 S1),因此疼痛通常延伸至小腿或腳掌。病情惡化會損害神經線功能,導致相關肌肉麻木、失去感覺,影響腳趾活動,甚至無法行走。

坐骨神經痛的症狀

坐骨神經痛主要表現為神經線壓迫引發的放射性疼痛,依病因與受壓神經線(L4、L5、S1)而異。主要症狀包含:

  • 放射性疼痛:從腰背延伸至大腿後側或小腿,甚至足部(如腳掌後方或足底)出現刺痛、灼熱。
  • 活動受阻:走路、彎腰、久坐或咳嗽時疼痛加劇,尤其維持坐姿時(如長時間駕車)。
  • 下肢神經損傷:脚掌抬起困難(L4受壓)、大腳趾抬起困難(L5受壓)、足跟壓力(S1受壓),伴隨肌肉無力、麻痺或刺痛感。
年齡增長、曾拉傷或腰部有舊患者較易有坐骨神經痛。(kneepain.com.hk)

高危因素

  • 年齡老化
  • 經常搬運重物
  • 曾拉傷或腰部有舊患
  • 懷孕或肥胖

造成坐骨神經痛的結構性問題

  • 椎間盤突出:疼痛感固定,並經常放射至神經線供應的部位。活動或坐下時,由於壓力增加,疼痛感也會加劇。
  • 骨刺或神經管道狹窄:行路時出現的反射性痛症,坐下時則感到舒緩,這類症狀被歸類為退化性脊椎管狹窄。
  • 椎骨移位

如何診斷坐骨神經痛?

  • 臨床檢查:透過臨床檢查 (例如將腿伸直抬高) 及問診找出疼痛源頭。
  • 影像學檢查:磁共振造影掃描 (MRI) 是診斷坐骨神經痛的重要方式,可以顯示受壓迫神經線的位置、類型和程度,以及椎間盤突出的範圍。最常見的椎間盤突出發生在 L4/L5 和 L5/S1 之間。
MRI
磁共振造影掃描 (MRI) 是診斷坐骨神經痛的重要方式。(kneepain.com.hk)

坐骨神經痛的治療方法

保守治療:大部分坐骨神經痛患者可以透過保守治療得到緩解,包括:

  • 口服藥物:處方止痛藥以緩解急性疼痛。
  • 物理治療:改善身體姿勢,增強背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韌性,有助降低急性疼痛發作和復發機會。
  • 硬膜外注射類固醇:於患處皮質類固醇注射,以抑制發炎、緩解疼痛。然而,這種治療方法的效果存在爭議,研究顯示其效果可能只是暫時的,而且可能產生副作用,因此不建議短時間內重複注射。

手術治療:
如果長時間的保守治療無效,或神經線受損嚴重,例如肢體失去感覺或失禁,則需考慮手術治療,包括椎板切割減壓術和椎間盤摘除術。

延伸閲讀:

立即查詢
立即查詢